在北方的黄土高原一带,尤其是一些老村落,人们口口相传着一种听起来既奇特又朴实的风俗——孩子认老榆树为干妈。老榆树,枝叶繁茂,有的活过百年、甚至二百年,见证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,村里人把它视为有灵性的庇护者。
老榆树的传说与人物情感相传在清末的荒年,有村里娃娃常因营养不良夭折。那时,有位老人做了一个奇梦,梦里那棵长在村口的老榆树化作慈眉善目的老妇人,把孩子抱在怀里喂奶。自那以后,老人提出,让孩子“拜榆树为干妈”,仪式做得简单却虔诚——捧着孩子到树前磕头,系上一条红头绳,嘴里念着求平安求长寿的愿。
奇怪的是,之后几年,拜过榆树干妈的孩子,多活泼健康,慢慢就成了习惯,也成了信念的来源。
“认干妈”真的要用东西吗?当然要用,且讲究得很。认老榆树为干妈,首先要带“供品”。供品不一定奢华,但一定要有意义——几颗红枣,寓意早生贵子、日子红红火火;几片馍花,象征口粮充足;一碗清水,表敬意也为树解渴。有的家还会带一件小童衣,挂在树枝上,希望树精能“认下”这孩子。
老人说,老榆树虽不会说话,但会感应心意。
细节背后的民俗智慧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,藏着不少细节。供品要由孩子的母亲亲手准备,父亲则负责选择日子,通常挑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或八月十五,因为这两天在民俗中是“天地通气”的好时辰。仪式时,孩子由长辈抱着,先绕树三圈再行叩拜,相当于报到与相认。
这一绕一拜,不只是形式,而是象征“缠住”,让孩子的命运被树的根系牢牢守护。
很多外地人看了会笑,觉得荒诞,但在村里,老榆树的形象几乎等同于祖母。它的根深入黄土,稳固如家族血脉;它的枝如双臂,将村子与村民笼罩在自己的影子下。人们认它为干妈,用供品和仪式表达的,是一种把自然当作亲人的情感。
这种认干妈并不涉及宗教化的神祇,而是一种生活化的信仰——相信有生命的万物能感应人的善意,并以庇护回馈。甚至有人说,就算孩子长大离开村子,只要每逢节日回来看看树,摸摸树干,心里那份踏实就会回来。
多层象征意义的“用什么”在不同村落,认老榆树为干妈的“用物”清单略有不同,但内核都很讲究文化象征。有村子会用三种粮:高粱、小麦、玉米,把它们摆在小簸箕里,意象是“三不缺”,一年四季都丰收;有的地方会用鸡蛋,用蛋壳的圆满来祝孩子平安圆满成长。
还有的家庭会在供品里加一条红布带,绑到树干上,象征血缘延伸,把亲情和树连在一起。
特殊的“认母契约”更有意思的是,在一些年头,村里还会写“认母契”,用毛笔在红纸上写下孩子的名字、生辰八字,标注“奉认榆树为母”,再用小布包着挂到树的主干。这样,大家都能看到谁是谁的“干妈”。大树长年挺立,不怕风雨,这样的契约仿佛就牢牢保存在它的年轮里。
从仪式到生活的延续此类仪式没有商业化色彩,却天然有感染力,因为它把生活中的希望和自然的稳固结合在一起。村里老人常说,“树根不乱,村人心不乱”。孩子认了榆树干妈后,家里做农活要经过树下时,都会让孩子摸一摸树皮,像是在跟干妈打招呼。等孩子长大成人,结婚生子,还会带自己的孩子再来认一次,大树就成了几代人的共同纽带。
文化温度的核心:用心胜过用物虽然我们谈的是“用什么”,但这种民俗纵深的魅力并非供品本身,而是准备供品的那份用心。红枣也好,馍花也好,物质不值钱,情感却沉甸甸——那是长辈对生命的呵护,把信任寄托在长在脚下的土地与那棵熟悉的树上。
现代人视角下的启发今天,当我们走进这样的村落再看到认老榆树的场景时,可能会用手机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,当作奇事。但如果你停下来,摸摸粗糙的树皮,看着那些在树影下跑来跑去的孩子,就会理解,这样的民俗其实是在构建一种心理归属感。我们的大城市里缺乏固定的“精神地标”,而在这些村庄,一棵树就能承载几代人的心。
最后的画面傍晚时分,夕阳从树叶的缝隙里洒下来,榆树下摆着刚用过的供品,孩子在一旁追着风跑,老人坐在树根旁磕着干粮。你会发现,“认老榆树当干妈都用什么”已不是单纯的物品清单,而是一份跨越时间的情感配方:用红枣的甜,馍花的香,清水的透,系上红布带,再加上一颗虔诚的心,把希望与守护,交给一棵沉默而深情的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