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个春日的午后,阳光软得像煮熟的鸡蛋,镇子边传来一阵“咯吱——咯吱——”的声音。村口的老柳树下,一匹瘦小的小马正费力拉着一辆比自己大三号的木车,车上坐着一位穿着碎花外套、眼神里闪着狡黠光芒的妈妈。这可不是普通的出门——车上还有一口冒着香气的砂锅,里面躺着金黄酥脆的童子鸡。

“妈,你怎么突然想让我帮你把童子鸡拉到镇上去卖?”我在旁边替小马捶捶脖子。妈妈眯着眼,笑得神秘:“卖?谁说要卖?这可是我们今天的午饭。不过这趟路上,会发生点别的事。”

小马似乎听懂了,尾巴甩得特别用力,似乎在宣告这一场笨拙却笃定的出发。大车在碎石路上磕磕碰碰,每一次颠簸,那香气就更浓烈几分。镇上的人闻着味道,纷纷探出头——有人以为是新来的厨子,有人以为是流动餐车,还有人以为这是马帮送货的暗号。

走到镇中心的时候,人群已经围了上来。妈妈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喇叭,一按按钮,清脆的录音响彻全场:“各位乡亲父老,今天的童子鸡故事免费播放,随便听,不花一分钱!只要你愿意站在这里,跟我们听完,你就可能获得……一口刚出锅的香喷喷童子鸡!”

周围瞬间炸了锅。有人搬了小板凳,有人直接蹲在地上,有人甚至牵着羊来凑热闹。一时间,笑声、马蹄声、蒜香鸡香,和那段故事的开头混在一起,让空气都变得暖洋洋的——

那故事的主人公,正是妈妈、小马,还有这口童子鸡。但故事里的他们,比眼前更夸张。里面的妈妈是草原上的猎鹰驯手,小马是能翻山越岭不知疲惫的勇士,童子鸡则是传说中能够带来好运的宝物。

人们一边笑一边听,有的被小马的英勇“迷得”直竖大拇指,有的小孩说自己长大了也要养马,有人则盯着那锅鸡直咽口水。故事结束,妈妈揭开锅盖,香气如同金色的雾扑面而来,那是连猫咪都停下来舔嘴唇的味道。

这一切,都是免费。不收钱,不签名,更没有套路——妈妈说:“有香味的地方,就有故事;有故事的地方,就该让人听一听、笑一笑。”

那天的午后成了镇子里的谈资。有人说妈妈是隐藏的段子手,有人说那小马是新一届“镇宠”,还有人认真地去试着复刻那童子鸡的秘方,但不论复制得多好,都缺一样——那趟颠簸、好玩、又意外温暖的旅程。

几天后,消息传遍了几个临镇,有人特地赶来,就为了看看那匹小马和那锅传说中的童子鸡。妈妈干脆准备了第二轮表演,路线从镇子东门一直绕到北口。

这一次的小马明显更有精神,仿佛已完全明白了自己的“明星”身份,一路上还懂得偶尔停下,让观众拍照。木车上挂着两个大字——“免费播放”,红得像刚炸好的辣椒。

这回的故事,妈妈换了个版本:小马化身为迷路的王子,为了找到失散的家人,必须拉着大车穿越七座山和八条河,而大车上那口童子鸡,则是守护他力量的唯一宝物。故事里,王子在风雪中往前走,小马的蹄声在雪地里回响,每一次叩击都仿佛在提醒——没有付出,就没有到达。

人群再次被吸引,尤其是最后的彩蛋——妈妈突然换成现场口述,声音温柔了下来,她说:“现实里,我们的路也是这样。小马也许小,车也许重,但我们还是一步步拉到了这里。童子鸡好吃,可故事里的坚持,比鸡香更让人记住。”

说完,她端起那口鸡,递给第一个伸出手的小孩。孩子惊喜地接过,咬下一口,笑得眼睛都弯了。

观众里,有外地来的商贩,有送快递的小伙子,也有赶集的老人。他们大多把这个下午记了下来,有人录成视频,有人写在朋友圈,有人直接在镇中心喊:“什么时候第三集?”

妈妈笑着对我说:“一开始我只是想找个理由让大家停下来听一听。但没想到,这种简单的免费分享,让人比吃一顿饭更开心。”而我明白,那匹小马和那口童子鸡,其实只是媒介。真正吸引大家的,是妈妈那股藏不住的热情——她能把一锅平凡的鸡,变成一段人人乐意传播、甚至愿意等着下一集的故事。